中国在新型直升机技术上的最新动作,显然不只是军迷的惊喜,而是直接撬动了全球军用航空的一根神经。就在外界还盯着“九三大阅兵”猜规格的时候,一款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技术验证机的试飞画面突然现身。更有意思的是,这个消息几乎和中国之前曝光的倾转旋翼机验证平台形成“并肩亮相”,像是刻意告诉全世界——中国这一次,两条路一起走。
如果按照美国的节奏,情况当初并不是这样走的。美陆军的未来垂直起降平台(FVL)竞标里,西科斯基和波音联合的SB-1“挑战者”明明也是共轴刚性旋翼,最后却被V-280倾转旋翼的方案击败。很多人拿这个来质疑:人家美国都不用了,中国怎么反而捡起来?
可问题是,美国淘汰的,只是倾转旋翼在运输突击任务上的对手,并不是把整个技术路线扔进垃圾桶。美军自己的FARA计划里,西科斯基S-97“突袭者”依旧是重要的候选型号,只是因为预算和战略重心调整被搁置,并非死路一条。这一点很多人混淆了。
实际上,美国的判断很明确:运输机用倾转旋翼,武装直升机可以走共轴刚性旋翼。因为运输突击在太平洋方向更需要航程和巡航速度,而武装直升机面对的是另一种战术场景。这才是真正的分工逻辑。
而中国现在为什么“双线开工”?首先,我们没有美国几十年的旋翼机技术积累,没有现成可以直接替换的新机型。所以必须全线铺开,各走一遍,把可能的技术路径都摸透,才能最后做选择。美国是经验成熟后瞄准性投资,我们是从零补课,必须用试飞和验证机自己踩出路。
这种策略的背景,其实和几十年前中国的战斗机路径很像。美国可以在F-22和F-35之间分担任务,中国则走了歼-20和歼-35双路线。如今在直升机领域,倾转旋翼和共轴刚性旋翼就可能是下一轮的翻版。
说回到技术本身,共轴刚性旋翼并非“美国不要的垃圾”,在几个方面它甚至有绝对优势。
首先是速度。传统直升机一般飙不到300公里/时的上限,而共轴刚性旋翼通过上下两组旋翼抵消反扭力,气动性能更好,测试速度可以到460公里/时以上。这个数值已经接近轻型固定翼飞机,意味着在战场调动和战术突防上有着天然的威慑力。
其次是挂载和结构便利。因为没有尾桨,不存在倾转桨盘占用机身两侧,结构更紧凑,武器外挂点自然宽裕,非常适合作为武装直升机平台。导弹、火箭、副油箱一股脑挂上去,火力和续航同时保证。
第三是操控响应。刚性旋翼取消传统铰结构,操作信号直接传递到桨叶和机体,反应特别灵敏,适合执行复杂机动和近距离作战。这对于低空突防、城市战支援场景,优势很明显。
当然,这条路也不是没坑。最大的麻烦是振动控制和制造成本。刚性桨叶对复合材料成型和主动抑振系统的要求极其苛刻,这背后是高难度材料和控制技术的硬实力。美军能耗上几十年才攻下来,中国要补课,难度可想而知。而且低速悬停的稳定性差,也会让飞行员在执行某些任务时多几分压力。
但反过来看,正因为难,所以更要做。一旦这一领域完全空白,就等着未来被人“卡脖子”。过去我们在大型直升机、倾转旋翼机上的确走过补课周期,现在不能再等。
中国同时推进两种技术路线的底气,首先在于产能和人才储备已经够硬。短短几年内,直-20已经形成列装能力,两款“新原理直升机”验证机齐头并进,这放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。
和美国的现实对比就更明显了。美军因为预算限制、军种之间利益博弈,不得不在不同型号之间硬选一个。而中国这次不必在早期就淘汰另一条路,可以一路做到工程验证阶段再做定论。这样一来,2030年前后如果两类机型同时成熟,将形成运输突击和高速武装直升机同步上线的局面。战场灵活度,美国未必可以比。
放眼之前的案例,美国V-280从验证机到部队装备花了8年时间。按照目前中国验证机的进度表,节点大概相当于美国2017年的阶段。如果推进顺利,2030年进入工程化,2035年前后规模量产,并不是天方夜谭。
更现实的意义是,这条共轴刚性旋翼路线的技术储备,就算最后没有成为装备主力,也会反哺其他项目。比如复合旋翼的高速机型、无人直升机,甚至后续的多用途混合平台,都能用上现在积累的结构设计、振动抑制和复合材料工艺。
这背后的转变,其实不仅仅是新型号的亮相。几十年里,中国直升机这种战略装备,型号少、技术层次落后是常态。今天我们讨论的,不是“能不能造”,而是“造哪一个更合适”。从有没有,到要不要、选哪种,这就是质的变化。
如果要追问最后哪条路线会赢,恐怕谁都不敢打包票。直升机是最受战场环境左右的航空平台,一种设计在高原能压制对手,在海上可能就不适用。中国两条路都走的核心,就是不给未来留下遗憾。
所以,共轴刚性旋翼在中国的登场,不是为了重复美国,而是为了不被美国的选择限制我们的选择。从这点看,“美国淘汰的方案,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”这个问题,答案已经很清楚了。毕竟,在真正的战场上,只有打过,才知道哪一个才是最合适的。
正规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