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央视曝光了一起惊人案件,一位普通村民在贷款中介的“包装操作”下,居然能“0成本”从多家银行贷出48万元。
那种所谓的“稳赚不赔”,根本就是在把人一步步推向深渊。
从“纯白征信”的香饽饽,到被银行起诉、甚至可能锒铛入狱的“职业背债人”!
当“0成本白拿钱”变成牢狱之灾,我们该警惕什么?
“职业背债人”是怎么炼成的?央视披露的这起骗贷事件,主角是一位名叫黄某的农村男子,年过五旬,生活清贫,平日靠打零工为生,从未接触过贷款或信用卡。
在一般银行的评估体系中,这类“白户”并不具备优质贷款资质。
展开剩余89%但正是这类征信记录空白、无资产无负债的群体,在某些黑中介眼里,却成了可操作空间极大的“优质对象”。
一切从一个电话开始。
某天黄某接到自称“贷款中介”的电话,对方声称能帮他从银行贷出80万元,不仅不需要还本金,只用“象征性还一年”,到期也不会有人来追债。
这话黄某听得心动了,但他心里也隐约知道,这种事十有八九不合法。
可拗不过金钱诱惑,他还是点头答应了。中介随即展开了专业的“资产包装”。
他们找来了炒房客,将一套仅值20万元的房子伪造为40万元,完成虚假买卖流程,协助黄某获得房产抵押资格。
还精心伪造了黄某的工作单位、工资流水、社保缴纳记录等“财务凭证”,将一个无稳定收入的农民,成功“变身”为城市里收入稳定的“企业员工”。
这种诈骗行为,漏洞百出。但让人震惊的是,多家银行竟都未察觉。
银行系统本该是层层把关、环环审核的防线,可在这起事件中,却几乎成了“纸老虎”。
最终,仅仅凭借这些包装材料,黄某竟顺利拿到了第一笔34万元的房贷。
而这笔贷款,黄某一分钱没拿到。
房产交易结束后,中介和炒房客瓜分了款项,黄某只获得了“名义上的房产”以及债务标签。
他的征信,从“纯白户”变成了负债缠身的“老赖”。
但事情远没结束。这只是“第一轮”。
中介吃肉“背债人”买单在首次“房贷包装”成功之后,黄某被当作“可再开发资产”,继续被操控在下一轮“操作流程”中。
中介开始瞄准更容易审批的“装修贷”。装修贷的门槛比房贷低,只需提供房屋照片和装修需求即可申请。
然而,黄某的房子并没有任何装修工程,怎么办?
简单——他们“人为制造装修现场”,把房子故意搞得一团乱,然后拍照作为“施工现场图”,上传申请系统。
同时,继续伪造工资流水。这些流水表面上看是来自一家建筑公司,5000元左右月薪,连续6个月。
但事实上,黄某连这家公司名字都没听说过。
这些材料全部由中介准备,通过模板生成、印章伪造、PS润色,仿真度极高。
让人瞠目结舌的是,这些假材料居然再次蒙混过关,银行竟然没有派人实地审查,只凭照片和文件就放贷。
黄某第二次骗得3.5万元贷款,仍然几乎没有落入他手中。
中介抽走近2.4万元,仅象征性地给他一点“安慰费”。
随后是第三次“包装贷款”,依旧名为“装修贷”。
这一次,银行要求黄某提供前一笔贷款已结清的证明,中介则干脆伪造了“结清证明”,继续向另一家银行申请贷款,轻而易举获得了6万元,而其中3.6万元再次被中介瓜分。
接下来是第四轮贷款——“助农贷”。
这类贷款本应扶持真实农户发展种植、养殖项目,要求提供土地、农作物或农场照片、村委证明等。
中介让黄某和村干部合影,伪造“种植毛竹山”的证明,居然再次拿到了4.7万元。
中介照例分走2.17万元。
至此,黄某在四轮“贷款”操作中,共骗得资金近48万元,而他实际落袋的钱不过几千元,但名下背负的是真实的银行债务。
一场看似“稳赚不赔”的交易,逐步将他拖入深渊。
骗局终将迎来报应很多人误以为,“职业背债人”的代价不过是被列入“失信被执行人名单”,不能高消费、不能坐飞机坐高铁、不能申请信用卡,了不起就“名誉扫地”。
但实际上,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。
黄某的案件迅速引起银行重视,当三家银行发现他贷款后迟迟未还,且联系不上本人,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。
三家银行相继提起诉讼,将黄某告上法庭。
法院调查后发现,黄某涉及多项贷款申请材料造假,贷款用途与实际不符,且资金被他人迅速转移,这已不再是普通的“逾期违约”,而涉嫌骗取贷款罪,甚至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、金融诈骗罪。
一旦罪名成立,按照我国刑法规定,骗取贷款金额超过20万元的,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黄某的“贷款总额”已达48万元,足以构成重大刑事案件,毫无疑问将承担牢狱之灾的后果。
更为严重的是,这种行为并不是孤例。
据调查,全国多地均存在类似“贷款包装”、“职业背债人”灰产链条。
一些黑中介与银行工作人员甚至存在利益勾连,形成“内外呼应”的骗贷网。
这不仅严重侵蚀金融体系的安全,也让众多无知的“背债人”一步步走向犯罪边缘。
黄某的结局值得每一个普通人警惕:不要相信“轻松拿钱”的骗局,所谓“低风险、高收益”背后,藏的往往是高刑责、高毁灭性后果。
法律不会因为你“是个穷人”就宽恕你利用系统漏洞;银行也不会因为“你没拿到钱”就不追究你的贷款责任。
在金融体系里,没有谁能真的“拿了钱不还”。
而对于银行和监管部门来说,也该彻查这种“灰产链条”的源头,查清每一笔背后的“协助人”,打击每一个假中介、黑代理,筑牢制度底线。
这场骗局已经拉响警报。如果你正在犹豫是否“赌一把”,请记住:法律面前,没有侥幸。
你看到的是“48万元”,但你失去的,可能是未来整个人生。
结语有人说,穷人最大的梦想是“一夜暴富”,而骗子最擅长的,就是利用这点来编织陷阱。
从黄某的案例中我们看到,“0成本套现”不过是骗局的糖衣,职业背债人终究只是一颗弃子。
他没有成为富人,没有逃避责任,只是用自己的征信、自由,甚至人生,换来骗子的肆意狂欢。
对普通人来说,保持警惕、认清法律边界,比什么“捷径致富”都重要。
发布于:河南省正规配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